共享经济”已死,谁干的?
时间:2016年02月27日     点击数:

  本文来自fastcompany,虎嗅编译。

  “在座的诸位谁自己拥有电钻呢?”Rachel Botsman在2010年的TedxSydney上问听众,他是《共享经济时代》(《 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》)一书的作者。可以预料,观众们几乎都举了手。“电钻在整个生命周期里会被使用12到15分钟”,Botsman继续假装恼怒地说,“这有点荒谬,不是吗?因为你需要墙上的洞,而不是电钻。”

  她停顿了一下,在听众们轻声发笑的时候,然后给出了一个并无新意的解决方案。

  “你为什么不去租个电钻来用呢?或者把你自己的租出去赚点钱?”

  在那个时候,这种Botsman所称的“协同消费”(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),或者后来更广为人知的“共享经济”(the sharing economy),看起来温暖、模糊、不可避免。美国式消费主义已经被非常严重的经济衰退打击过,大家越来越担心自然环境,新的在线网络能让我们和邻居分享各种资源,我们能靠更少的资源过活。“现在我们居住在地球村里,我们能在前所未有的距离范围内模拟面对面交流”,Botsman解释说,这样的新系统能让我们“找回失落的人情味”。根据她的说法,我们正在经历“从个人消费购买到重新发现公共利益的突变”。

  现在的“共享经济”已非当初那个“共享经济”

  已经有一群创业公司梦想要促进这种社区共享电钻的模式。Ecomodo在2007年成立;Crowd Rent、 Share Some Sugar、NeighborGoods在2009年成立;Thingloop、OhSoWe、SnapGoods在2010年成立。

  媒体也爱这主意。《企业家》杂志把NeighborGoods选入了他们的“2011年100家最佳公司”,很难找到一家报道科技的媒体没有提到电钻共享。很多媒体直接引用了这个例子:《时代》周刊解释说“从SnapGoods租电钻比买电钻要便宜得多”;《卫报》在介绍NeighborGoods说这主意行得通,“因为电钻平均每年只被使用12分钟”;《纽约每日新闻》( The New York Daily News)告诉纽约人“从邻居家借东西更节约,比如电钻之类的”;《连线》则在发问,“为什么我不从你那里租呢?这样我就不用买电钻了,它只能用来钻孔,我也不用买那些只是在晚宴上才会用到的椅子,我也不用买车了,一个月才开那么几次。”

  甚至连并不出租电钻的公司也在宣扬这一理论。“在美国总共有8000万台电钻,平均每台只被用到13分钟”,Airbnb的CEO Brian Chesky在2013年对《纽约时报》说,“大家真有必要自己买电钻吗?”

  只有一个问题。Neighborrow的创始人Adam Berk说:“这一切都合情合理,但没有人真正在乎。大家还是自己去买电钻,或者干脆用螺丝刀在墙上凿孔。”

  上面提到的8个网站,只有NeighborGoods还活着,它烧完了种子轮融,被一个投资者出于个人兴趣抢救了下来。NeighborGoods有42000个注册用户,但活跃用户不到1万。Airbnb和Uber已经发展壮大,但能让我们和邻居分享电钻的平台却从未起飞过。

  这些想激发交流和减少浪费的平台并未兴起,真正崛起公司只能勉强归入邻居共享范畴,有时候这种归入完全是曲解其模式。“共享经济”现在像一个动物园,包含了一群没有多少共同点的公司。Groupon“共享”了集体交易行为。Kickstarter在众多贡献者之间“共享”了筹款目标。像Airbnb这样的网站“共享”了房子,但按天收费,和酒店一样。像Uber和Handy之类的临时经济平台(gig economy platforms)“共享”了独立合同工(independent contractor)的劳动力,按小时或公里收费。甚至Netflix有时也能被纳入共享经济范畴。

版权所有:大连抖音广告推广营销服务中心【开户 咨询】 合作咨询热线:15942686252(微信同步) 地址:大连市中山区长江路280号裕景ST2写字楼48层大连抖音 辽ICP备2020015863号